在鞍留学三年 马来西亚两兄弟考上清华北师大
2011年07月21日 10:38
就读于鞍山艺术学校的马来西亚籍学生钟诚(左)和弟弟钟凌。(丛楠)
7月19日,鞍山艺术学校的两名马来西亚留学生钟诚和钟凌收拾好行囊准备启程。在今年的留学生“高考”中,兄弟二人分别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录取,这一优异成绩为他们在鞍山的3年留学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高分考取清华
今年5月,在鞍山艺术学校美术绘画专业就读的钟诚和钟凌,以外国留学生的身份分别报考了清华和北师大。钟诚介绍说,他报考的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的人文科学实验班专业,这个专业只招收3名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同上课。他记得清华大学的考试主要考汉语写作、基础汉语和外语3科,满分300分。汉语写作主要考查了中国通史,现代、古代汉语、文学常识、阅读理解等内容。他感觉这些知识对于他并不太难,答得比较轻松。最终,钟诚考出250分,其中基础汉语更是考出了86.5分的好成绩。超出录取分数线几十分,被清华大学本科人文科学实验班专业录取。
其实在参加清华大学考试前,非常喜欢文科的钟诚报考了北京大学。北京大学面对留学生的考试科目中有数学科目,这是钟诚的弱项。最终由于几分之差,钟诚未能被北京大学录取。
弟弟钟凌也顺利地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留学生考试,考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几天前,他们收到了两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
钟诚说,清华和北大都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知名的学府。他曾参观过清华园,被那里浓郁深厚的学风深深吸引,现在能考入清华大学读书,他非常高兴。
读了10遍《三国演义》
钟诚和钟凌兄弟俩是马来西亚华裔。他们的祖父是海南人,后来和祖母一同到马来西亚定居。兄弟俩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出生,哥哥钟诚今年23岁,比弟弟钟凌年长3岁。从他们出生的那天起,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兄弟二人从谈吐到外貌,几乎看不出与中国的高中生有什么区别。钟诚说,他们的祖父虽身在异国,但家教、家风都一直秉承着中国传统。在家里,家人都说汉语,他们从小就跟父母学会了书写汉字,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熏陶,他们打小就喜欢中国文化。在马来西亚现在约有20%的华人定居,那里有许多中文学校的课后班都开设中文课程,很受马来西亚学生欢迎。
钟诚的父亲是一名讲师,经常在中国各地讲课。2008年,钟诚的父亲结识了鞍山的一位外事教育工作者,了解到鞍山艺术学校开设了国际经典班。于是,2008年7月,兄弟俩漂洋过海来到鞍山学习国学经典。班级一共有8名学生,除了2名中国学生外,其余都是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在鞍学习期间,他们主要学习中英文经典诵读课、马来文经典诵读课,学习阅读、抄写中文经典篇目,还学习了五禽戏。
兄弟俩对中国经典国学文化尤为痴迷。钟诚说《四书》、《庄子》、《老子》等国学经典他都喜欢看,而且还能背诵《论语》等经典篇章。中国的四大名著他都读过,特别是《三国演义》他读了10遍。他最喜欢看的书是《易经》,钟诚说《易经》中体现了许多逻辑、哲学方面的知识,尽管现在自己还不能完全看懂,但打算读大学以后继续研究。兄弟俩觉得,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里面蕴含着许多启迪人生的道理,凝结着许多古代人的智慧精华,其中有许多是现代人所无法取代的。钟诚还曾研究过甲骨文。遨游在中国文化的浩瀚海洋中,钟诚学会了为人处事的道理。
鞍山成为第二故乡
兄弟俩来鞍留学已经3年,这期间他们回国居住的时间不超过5个月。在他们心中,鞍山早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鞍山人很热情,城市的环境也很好,我们在这里生活觉得很舒适安逸。” 兄弟俩说。在学校老师对他们都像亲人一样,生活和学习上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即便是陌生人也很热情好客,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他们在街上迷路了,还没等他们问路人,过路人就主动上前帮助他们,不仅热情地给他们指路,而且亲自把他们送到了目的地,这让身在异国他乡的兄弟俩感到十分的温暖。
如今,他们即将告别母校,告别鞍山,进入高等学府求学。临行前,兄弟俩不舍地说,以后有时间他们会经常回鞍山来看望老师和同学,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在鞍山度过的快乐时光。